热门标签

game bài đổi thưởng caovietnet:三位作者,多重死亡,同一种复活:《荒原》巡礼

时间:2个月前   阅读:9   评论:1

chơi game kiếm tiền ios(www.vng.app):chơi game kiếm tiền ios(www.vng.app) cổng Chơi tài xỉu uy tín nhất việt nam。chơi game kiếm tiền ios(www.vng.app)game tài Xỉu đánh bạc online công bằng nhất,chơi game kiếm tiền ios(www.vng.app)cổng game không thể dự đoán can thiệp,mở thưởng bằng blockchain ,đảm bảo kết quả công bằng.

T. S. 艾略特(1888-1965)


题辞,或死亡的“分量”

首先,我们遇到了西彼拉,在《荒原》的题辞中:“我亲眼看见枯迈亚的西彼拉吊在一只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彼拉?她回答道:我要死。”(本文引用《荒原》以查良铮中译为主,并依据原文,参考赵萝蕤、裘小龙译本略作修改。对于诗中神话人物名,今按《希腊罗马神话辞典》和“罗念生古希腊语、拉丁语译音表”进行统一。)

在希腊罗马神话谱系中,西彼拉即女先知或女巫圣,她在圣地进行预言。最早提到她的古哲人据说是赫拉克利特。至于女先知的数量,柏拉图仅提到一个,但罗马人不断增列,达到十位之众,而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壁画上有五个西彼拉,拉斐尔的名画中则现身了四位。其中最有名的,也最有“远见卓识”的,便是“枯迈亚的西彼拉”(英文即The Cumaean Sibyl)。根据古罗马大诗人奥维德《变形记》的讲述,阿波罗不仅给她预言能力,而且满足了她永生的愿望:只要西彼拉手中有土,她就能永远活下去。作为交换,阿波罗要得到她的处女之身。但当她后来拒绝了神的爱意时,她疏忽了一点:神所赐予的永生中,并不包含永驻的青春。阿波罗任由她千年老去,缩成一团,小到足以装在罐(ampulla;在《荒原》诸中译本中,此词多译为“瓶”,而赵萝蕤和查良铮译为“笼”)中。

艾略特的这段引文出自罗马人佩特罗尼乌斯(Petronius)的讽刺小说《萨蒂利孔》(Satyricon,亦可译为《好色之人》)。经由古典,这一题辞透露出一个文明的死亡冲动,那是困在“当代历史”的“庞大、无效、混乱”(艾略特评《尤利西斯》语)之中的西彼拉,在永生的愿望之后说出死的愿望:“我要死。”大地荒芜了,失去了繁殖的原力,死本能胜过了生本能和性本能。《荒原》的西彼拉题辞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处苍凉的标志,正如精神危机中西方文明之手所黏着的沙土。

《荒原》封面


《荒原》扉页


但其实,这并不是由美国入英伦的诗人T. S. 艾略特最初为长诗《荒原》拟定的题辞。这一杰作背后,还有初稿的故事。整整一百年前,1922年10月,《荒原》单行本出版后不久,艾略特将全部相关手稿寄给了纽约的友人约翰·奎因(John Quinn)。奎因死后,稿子几经辗转,入藏纽约公立图书馆,但艾略特并不知情。直到诗人辞世后,它才重新浮现,失而复得,经由艾略特遗孀(第二任妻子)瓦莱丽的细致整理、认读和编辑,于1971年公之于众(The Waste Land: A Facsimile and Transcript of the Original Drafts)。这份共计五十四页的“打字-手写-批注”稿,形成于1921年,那是艾略特的第一任妻子薇薇安和艾略特自己健康恶化、身心沦陷的时日。那一年,先是薇薇安神经崩溃,继而艾略特也病倒,异地疗养(包括心理治疗)。“我很少写诗,除非失去了健康”,艾略特后来如是说;他还认为“病态不仅对宗教启迪,而且对文艺创作大有助益”。至于他的病状和一战后西方现代文明的衰弱之间的平行关系,似乎已无需再强调。《荒原》就完成于内在的和外在的、个人身体的和时代情绪的困境之中。

《荒原》初稿


艾略特在初稿里引用作为题辞的,不是古罗马文学中的西彼拉,而是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马洛和库尔兹。主题从一开始就是死亡:“在那完整知识的至上时刻,他是否在欲望、诱惑和屈服的每个细节中把自己的人生又活了一遍?对着某个形象,某个幻象耳语,他喊了出来——他喊了两次,这哭喊也不过一次呼吸:‘可怕啊!可怕!’”这是马洛记述着库尔兹在船上的遗言。康拉德的人物被“帝国、国族和种族”所拒绝和遗弃,“可怕”的正是“荒野上的孤独”(艾略特语)。只有濒死状态算得上“完整知识的至上时刻”,回光返照意味着在一瞬间重活一遍,却得到相同的恐怖。如艾略特研究专家巴登豪森(Richard Badenhausen)所说,诗人在作品中的种种分身也和库尔兹、马洛一样,无法“面对”这不可理喻的环境,更无法在其中“存活下去”,但又无法“超越”它。

庞德在看了初稿后写信说:“我怀疑康拉德不够分量,经不起引用。”艾略特对此的第一反应显出困惑:“你是说不用康拉德引文,还是说仅仅不标出康拉德之名?”他认为这是他能为《荒原》找到的“最合适的”引语,甚至有一定“解释作用”。庞德回信,似乎对题辞问题已经不大关注:“对康拉德,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庞德的意见已经足以让艾略特动摇并修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庞德的“分量”和眼光,新题辞引领出一首全然不同的诗(虽然晚期艾略特对更改表现出一点悔意)。船上的库尔兹会把全诗限定在英国文学的传统之中,而罐中的西彼拉则可以联动出更富于普遍寓意的西方文明概览。西彼拉题辞中,陈述部分为拉丁文,对话为希腊文,这也和后面诗中的瓦格纳式德文、从但丁到波德莱尔汇入泰晤士河的地狱语言、伦敦酒馆中的堕落(堕胎)英国腔、雷声中的大(DA)智慧梵文拼音形成了多声部的、互译的死亡交响。

是的,死亡是《荒原》的基调之一。在它的共鸣板上,我们听到的从不是单独一种个体声音。就像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克默德(Frank Kermode)所总结的那样,《荒原》作为“非个人之诗”(the impersonal poem)而著名。回到这部二十世纪文学名著的草稿,我们也可以从1971年的影印版中轻易辨认出,它的定型同样并非出自艾略特一人之手,而是多人“对话”的结果,写作过程本身就体现出“去个人化”和“合作的艺术”(这也是巴登豪森的艾略特研究的主题)。用另一位艾略特专家布鲁克尔(Jewel Spears Brooker;她也是《艾略特散文作品全集》的编者之一)的话说,这部长诗是一次“辩证合作”(dialectical collaboration)。结合初稿影印和已有研究,我们或许可以说,《荒原》有三位作者:T. S. 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薇薇安·海伍德·艾略特。在他们的“合作”中,多重死亡进行着自传的、诗艺的、历史的“辩证”。而复活真的会发生吗?

巴登豪森的艾略特研究著作


庞德和“去个人化”

《荒原》的最终定稿中,题辞下面加了一题献:“献给埃兹拉·庞德/更卓越的匠人”(For Ezra Pound/il miglior fabbro)。这是艾略特和庞德二人合作的最好见证,而庞德对《荒原》写成的贡献,已成为现代主义文艺史上的一则传奇。艾略特高度信任“更卓越的匠人”的“接生手法”(maieutic abilities),而庞德也戏称自己为“助产男”(sage homme,法语字面义为“智慧之男”或“智者”,这大约是庞德的“生造”,概因sage femme在法语中为“接生婆”之义),事后打油道:“埃兹拉执行了这次剖腹产。”巴登豪森对艾略特一生中种种“合作”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他精彩地指出,这样的比拟不仅呼应苏格拉底“思想接生者”的形象,营造出他和艾略特的师徒关系,而且也将这种关系“性别化”了:苏格拉底般的庞德是男医生-智者,门徒艾略特则是无助的待产女子。巴登豪森还提示出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次“剖腹产”而非“顺产”?在这里,助产士埃兹拉就和述而不作的苏格拉底大不相同了。借用布鲁克尔的话,庞德手里拿着的可是一把精密的“手术刀”。从失而复得的草稿中清晰可见,他对《荒原》的一项主要编辑工作是——删。有时数行诗句一起删,有时一个形容词、一个形容词地删,有时留下批注,建议这里删,那里也删。

庞德


而艾略特最感激庞德的地方也正是这位“匠人”的刀法——删。根据艾略特后来的说法,这首“不断蔓生、混乱的诗作”,经过了庞德的手术,“篇幅减了一半”。艾略特还曾这样归功:“从或好或坏的片段所组成的一团乱中”,庞德组织出了“一首诗”。这样的回顾中当然有谦抑的成分,那是艾略特的抹去自我的经典风格。但这首诗在1921年的创作阶段,的确在材料、方向和结构上都显出繁多复杂的倾向,无法完结甚至无法完成。艾略特在1921年已经明确感觉到,依靠自己的人生的“原始素材”,已经足以完成一篇大作,一首长诗。而也恰在这人生素材之中,也就是身心的崩溃和生活的裂解之中,这位现代主义者向越来越多的资源、影射、引用和情节展开,在互文中呈现为一个“失去控制的自我”(巴登豪森语)。他始终无法界定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在无意识地抗拒着任何一种结构的可能。这里的确有“难产”之征。而庞德删去了一部分生活素材、一部分“对生命的牢骚”和一部分对英国传统诗歌的仿作,在拓展了全诗的“文学基础”的同时,又让它完结(close up),形成了——剖腹产出了——一个整体。

庞德作为批评家-编辑的删改工作,于是产生了两个看似相反实则相成的作用。一方面,这首诗去掉了一些自传、自白色彩,变得更为“去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经过庞德之手,这首诗变得极具艾略特风格。当1922年艾略特在伍尔夫夫妇家中晚宴上朗诵《荒原》定稿时,英国现代小说大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注于它的“美、词语力量、对称和强度”,但短篇小说作者、社交名人玛丽·哈金森(Mary Hutchinson)却立刻听出“这是汤姆的自传”(“汤姆”是艾略特名字“托马斯”的昵称)。布鲁克尔从中引申,《荒原》在一开始就具有两个互相拉扯的元素:诗艺(“对称和强度”)和生命(一个婚姻灾难中的上层知识分子的一战后“自传”)。可是,一般读者很难从诗行中直接读到“自传”和诗人的“韵体的牢骚满腹”(艾略特自己的说法),也的确有人认为,庞德的删改使得诗作的“自白”(confessional)特征变得过于隐晦。

从初稿来看,整段的删节共有三处,其中两处出于庞德的“大笔一挥”,涉及《火的说教》和《水里的死亡》中共一百五十四行。另有一处是艾略特的自裁,也更为著名,那便是全诗第一行“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之前原有的一个美国城市夜生活的完整场景,计五十四行。庞德对这一删节也十分赞许,认为以“四月”开头,一路到最后的梵文词“shantih”,全诗再无“断点”。而“四月”名句是一个不仅去个人化,而且“去人称化”的首句。庞德建议去掉各种语言相对平实的戏剧性桥段,使得全诗更为突兀有力,更为新异,但也使得它愈发难懂,一般读者的参与几无可能,也只有知道内情的当局者才能捕捉到生命的“自传”吧。

《荒原》开篇


同时,庞德的处处改动,贯彻着他自己的现代诗歌理念。语言的经济和精干,意象的清晰和明确,这是他的律令,也最细致地体现在形容词的去留上。在大段删节之外,庞德精简起形容词来也不手软,又狠又准。“violet hour”一语被圈出, “sullen river”中“sullen”他建议去掉,“cautious critics”形容词等于“同义反复”,因为伦敦的“批评家”当然都是“谨慎的”!他的批语一再指向他读来乃至“听来”在诗意上、诗艺上,乃至音节上不够有力的部分:“太松”(Too loose),“太轻易”(Too easy),“下决心”(make up yr. mind),“还是搞掉吧”(Perhaps be damned),“诗律无趣”(Verse not interesting enough),“韵拖拖拉拉,散掉了”,“烂——但拿到打字稿之前我无法下手”,等等。

但是,庞德并非要让艾略特成为第二个庞德。艾略特尤其提到,庞德之所以是“神妙的批评家”(marvelous critic),正因为他从不“把你变成对他自己的模仿(imitation)”。《荒原》之前,庞德发现了艾略特并大加提携,称赞艾略特“是唯一一个有充分写作准备的美国人”,“靠着自己”,实现了“训练”和“现代化”(当然,同样众所周知的是,艾略特其实是靠法国现代诗歌完成的“现代化训练”)。而艾略特的“现代化”正在于他的“非个人化”,他写作的最大新意无外乎诗歌自我在戏剧碎片中的隐去,诗人声音在多种面具下的复杂化。当《荒原》力图将当代情境和神话结构熔于一炉,在“追求永恒”的维度上,修改者庞德所强调的也还是“新”和“试验性”,一再提醒艾略特“做点不一样的”(do something different)。艾略特本就激赏庞德的早期《诗章》,因为那成就了“客观化的、保留的(reticent)自传”,他自己的《荒原》也是去掉自我的自传。而庞德作为“第二作者”,更要让艾略特把最有艾略特特点的“非个人化”进行到底。

暗示、影射、引经据典、丰富的化用、多种声音、一层层面具: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艾略特“非个人化”印记。按照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杰姆逊的解读,这种非个人化最经典地体现在《荒原》开篇的人称转换中:无人称的前四行,在“集体”和“个人回忆”中摇摆的“我们”,女性叙事者,泛指的但非呼语的“你”,而这个“你”,又通向艾略特引用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致读者》的询唤名句:“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艾略特在这一句开头还是英语,后半行直接植入法文原诗:mon semblable,—mon frère!)。这是一个个性失效而集体经验“贬值”的时代。浪漫主义发现了个人和自我,而反浪漫的艾略特在不断的模仿和引用中隐藏自我,只有通过各种外在资源才能实现一个变动不居的内心声音。

也正是在对个性的质疑之中,在对浪漫派的特异个人、天才作者等观念的否定中,艾略特的现代主义势必打破原有的个体作者模式,而走向一种“合作的艺术”。正如他在《荒原》的各种引用中实现互文性但从不“占有”各类资源,从不以作者自居(当然当年有人指责他的引用近乎抄袭),他对庞德的删改权威也持开放态度,甚至在庞德的影响面前抹去自己,实行“作者的混杂”。但别具“辩证”意味的是,一个谦抑的自我,通过把自己变为各种影响汇合的器皿,在不断变换面具后成就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独创性自我”。艾略特认为,所谓“诗歌独创性”,“是找到一种独创的方式把最杂多、最不可能的材料汇集成一个新的整体”。庞德是否完全同意这一观点,或可讨论,但庞德的确帮助艾略特找到了“方式”。“独创方式”和“合作的艺术”竟是一体两面。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庞德的切割刀后面,也有一支妙笔,在个别词句的修改上,境界全出。比如,在第二部分,女性角色谈到一个丈夫退伍归来。关于“退伍”艾略特原来用的表述,既不简洁,也无“地气”,不符合伦敦酒吧中下层妇女的语言。庞德看到薇薇安的一笔划去,却没有明确替代方案,就自己出手,径直改为“demobbed”。这是动词demoblize(动员解除,退伍)的口语简略。这样一来,精炼而直接,带出了一战后的历史质感和生活实感。

也是在这第二部分,薇薇安的手写痕迹多了起来,和庞德的批改混在一起。

薇薇安和亲密关系

艾略特第一任妻子薇薇安在《荒原》定稿过程中的作用,却远不如庞德的“接生”那么知名,更没有成为一段现代主义文学史的佳话。长久以来,诗歌爱好者们更熟悉的是“汤姆和薇”的婚姻灾难。甚至有传闻说,青年艾略特和薇薇安结婚是为了留在英国并尽快“失去处男身”。而一切都来得不和谐。1921年,两个人的神经都垮掉了。和许多评论者一样,耶鲁诗论名家哈罗德·布鲁姆直言“《荒原》产生自个人生活危机”。在这里,我还是想克制一下身为文学史家的“八卦心”,把艾略特婚姻生活乃至性生活的问题留给传记研究者们。但如果非要把《荒原》读成“自传”,那么布鲁姆的“心理分析”可谓一语道破:这是一首“哀悼和忧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之诗,其深层动机是一位刚过三十岁的诗人对“丧失性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的恐惧”。

艾略特也不得不承认,从失败的婚姻中,薇薇安得到了“不幸”,而他自己得到了《荒原》的创作素材。这里的性别结构显然不平等。艾略特因《荒原》而成为二十世纪最受推崇的诗人之一,但人们早已忘记了薇薇安也颇富写作才华。这场婚姻所耗费的,不也是她的性能力和创作能力吗?更重要的是,其实在《荒原》写作过程中,艾略特极为依赖薇薇安,他在1921年的书信中明言,未经薇薇安的审阅同意,他不会将任何初稿示人。薇薇安开始参与《荒原》的写作比庞德要早好几个月,而庞德也得在薇薇安的批阅之上才能继续长诗的修改。可多年以后,艾略特还是将薇薇安送进了精神病院,及至死亡。

薇薇安


,

game bài đổi thưởng caovietnet(www.vng.app):game bài đổi thưởng caovietnet(www.vng.app) cổng Chơi tài xỉu uy tín nhất việt nam。game bài đổi thưởng caovietnet(www.vng.app)game tài Xỉu game bài đổi thưởng caovietnet online công bằng nhất,game bài đổi thưởng caovietnet(www.vng.app)cổng game không thể dự đoán can thiệp,mở thưởng bằng blockchain ,đảm bảo kết quả công bằng.

,

这样的故事在文学史、艺术史上还少吗?痛苦的婚姻在又一个“疯女人”的情节中结束(而男主角们总是做出一副向上天哭嚎的样子;据说艾略特得知噩耗时放下电话大哭,喊叫上帝)。再后来,艾略特再婚,娶了自己的秘书,他晚年赞美第二任妻子瓦莱丽乳房的诗作,终于在身后发表,现已有裘小龙的中译本。瓦莱丽不愧是诗人最出色的秘书,她在当时尚健在的庞德的帮助下,把1921年《荒原》手稿整理出版,那已是1971年。五十年后,人们终于可以搞清楚庞德究竟删改了什么,而薇薇安的批改手迹也才第一次浮现而出。也是瓦莱丽,在编者注中,特别提到《火的说教》一节中,庞德删去的一行,后来被薇薇安挪用到了她自己的作品中,发表在艾略特主编的《标准》杂志上。那是关于女性人物的无聊、烦闷而神经质的状态的一行:“她的手爱抚着鸡蛋的圆圆的拱顶。”那也是一个本来只有艾略特和庞德知道的“典故”。

在《荒原》的修改过程中,如果庞德的角色是卓越的匠人、权威的批评家和“男智者”,那么,薇薇安的角色似乎不得不被总结为“缪斯”。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男艺术家和他的缪斯”的叙述模式呢?的确,在《荒原》第二节《一次对弈》打字稿的批注上,薇薇安有时像一个充当“啦啦队长”的缪斯。头一页的留白上,她大大地写着:“精彩”(WONDERFUL);后面一页也用小字一再写道“精彩”“yes!”;结尾处,她又批注:“最后几行漂亮。”薇薇安在纸背面留言:“这些改动你随意采用——也可以一个都不采用。把这一稿寄回给我,让我存着。”这样的态度、口吻和权威“匠人”庞德形成鲜明对照。

但这不是说她的改动(远早于庞德的手批)真的无关紧要,“仅供参考”。恰相反,它们体现出和艾略特、庞德工作的辩证张力。在修改中,薇薇安代表了个性化、更有切身感、更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布鲁克尔从薇薇安书信中摘出她的“格言”——be personal。这正好对“非个人之诗”——the impersonal poem——起了平衡作用。薇薇安对生活实景的具体加工,至少让全诗第二部分大为增色,夫妻联手可谓相得益彰。

在布尔乔亚的客厅,在婚姻的卧室,艾略特和薇薇安没有实现他们之间真正的亲密关系,但按照巴登豪森极富洞察力的分析,在这首长诗的手稿上,他们俩却得到难得的、暂时的亲密无间。而《一次对弈》这一薇薇安贡献最多的部分,其主题却恰恰是:亲密关系的不可能,两性关系的死亡。在丧失繁殖力的荒原,性关系只剩下:强暴、奸淫、疏离、机械的运动、僵死的情欲、无意义的堕落。两女子在酒馆中用伦敦土语对话,薇薇安删去一行,在留白处改写为:“What you get married for if you don’t want to have children?”(你不想要孩子你结婚干嘛?)这反讽的一行,出自妻子薇薇安之手,耐人寻味,而丈夫艾略特几乎原样接受了这一批改,不和谐婚姻中两人的这次合作,更令人唏嘘。

有意思的是,当这一部分开头的数行铺垫着性关系的反讽主题时,薇薇安却批道:“看不出你想的是什么。”也就是在这里,紧接着埃及女王和现代贵妇的比附,艾略特引用了雅典公主菲洛墨拉(Philomel)遭到忒柔斯(Tereus)强奸的神话故事。这位色雷斯的王者,为了不让菲洛墨拉说出他的暴行,割掉了她的舌头。这是对女性的阉割:在性施暴之后,剥夺女性的言说能力。如赵萝蕤所解,那割下的舌头便是“时间的枯树根”之一。菲洛墨拉化为夜莺(另一说她化为燕子,不为艾略特所采),婉转的啁啾之声,只能是哀歌:“Jug,Jug”。菲洛墨拉的鸟鸣是给“死亡”或“情欲”的“脏耳朵”听的,但“死亡”“情欲”两词庞德划掉了。夜莺的唧唧,到了后面第三部分《火的说教》,将再次出现,成为一种近乎机械的噪音,仿佛吻合着性器粗暴的动作。而《一次对弈》中接下来出现了闺房场景,上层女性那句“今晚我神经很坏。是的,坏。陪着我”,据信就取材于薇薇安和艾略特的隐私对话。

闺房场景之后,便有酒吧场景;上层女性的无聊的、神经质的、要人“陪”的生活之后,便有下层女性在伦敦小酒吧中关于两性之事的闲言碎语。这里有《荒原》的对位法、反差和结构性呼应。社会阶层、生活状态差别巨大,但性关系的无意义和亲密关系的不可能,那种僵死状态却是贯通的。两位下层女子口中的“故事”,是艾略特从自家女佣那里得到的。但他终归不熟悉伦敦平民酒馆的“画风”和“话锋”。在这一场景中,薇薇安的修改几乎是决定性,寥寥数笔增删,就产生出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前面提到的“丽儿的丈夫退伍”,本就是薇薇安最先划出的,她一定觉得艾略特的原话太隔、太冗滞。快要关门的酒吧中,两位女子闲谈着丽儿和她的退伍丈夫,转述丽儿又怀孕了,吃药打胎。艾略特原本用的是“medicine”(药),薇薇安划掉,先试了“stuff”(东西),最后改为“pills”(药片儿):“是我吃的那药片儿,把它打下来。”底层的口语感,跃然纸上。最后,众人离开酒吧,互道晚安,薇薇安为了真实再现伦敦口语的腔调和发音,划掉了Good的d:“Goo night, Bill. Goo night, Lou. Goo night, George. Goo night.”(此修改亦为艾略特所接受;赵萝蕤译为“明儿见”,庶几近乎)当年在北大课堂上跟着老师同学们研读《荒原》时,我曾听过英国留学生殷海洁(Heather Inwood,她现在已是英国的重要中国文学研究者)以正宗的本地口音朗读这一段落,妙如现场戏剧。而看到薇薇安对字母脱落、辅音省读的处理,我进一步理解到,对话场景的惟妙惟肖,是她精心修改的结果,令人叫绝。

薇薇安当然知道,她的丈夫大不同于“退伍丈夫”,他在用典,所以,接下来的“晚安”,她没有做相同改动:第二部分最后一行中的Good night, ladies(晚安,女士们)也是《哈姆雷特》女主人公奥菲莉亚告别时的最后一句台词,然后她和她的爱情死在水中。


死亡

三位作者,合作出多种声音,而每一种声音都回响着死亡。“这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六十二到六十三行)。

在“我要死”这个“可怕”的现代谶语的巨大回响中,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 “死者葬仪”(The Burial of the Dead)。艾略特自称《荒原》的写作受到了杰西·魏士登女士(Jessie Weston)的《从祭仪到罗曼司》(From Ritual to Romance)的启发,其神话原型是渔王(Fisher King)传说。随着渔王生命力的衰退,大地变成了荒原,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从第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开始,植物的新生,作为一切生命的喻体,以死为祭仪。到了第二诗节,诗人又借用《圣经》的典故,写出了一片荒原的死亡景象,呼应了“死者葬仪”:

……人子呵,

你说不出,也踩不住哦,因为你只知道

一堆破碎的形象,受着太阳拍击,

而枯树没有阴凉,蟋蟀不使人轻松,

干石头发不出流水的声音。(二十到二十四行)

下面的三十九行和四十九行,诗人更明确地告诉我们,“人子”在荒原中是“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荒凉而空虚”的“大海”上,“生命的征象也意味着一种死亡”(见布鲁克斯和华伦的《T. S. 艾略特的〈荒原〉》,查良铮译)。而在女相士索索斯垂丝夫人(Madame Sosostris)的纸牌占命中,死亡的意象化为一张塔罗牌,“那被绞死的人”,按照艾略特的注释,不仅是渔王,也可用来象征耶酥。在四十七行,诗人让女相士说道,“是你的一张,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由此引出了她的警示,让主人公“小心水里的死亡”(Fear death by water;五十五行)。这也是“水里的死亡”首次出现,在《荒原》中,腓尼基水手、腓迪南王子(见于莎士比亚《暴风雨》)和士麦那商人都是死于水中的人物。水是欲望的汪洋吗?还是绝望之海?现代人死于欲望还是绝望?他们的精神已经死了,他们成了行尸走肉。接下来从传说和占命中回到城市场景:借用但丁和波德莱尔,诗人让我们在“不真实的城”看到了更多的“水里的死亡”——“一群人流过伦敦桥,呵,这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荒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被完整读解为一首“城市诗”(a city poem),一首关于城市和死亡的诗。值得一提的是,“不真实的城”是查良铮对“The unreal city”的翻译,赵萝蕤译为“无实体的城”,而裘小龙译为“缥缈的城”。从波德莱尔的作为“蜂拥之城”的巴黎,到艾略特的“不真实的”伦敦和漂满死者的泰晤士河,这一景象无疑震慑人心,它呈现出了现代西方精神世界的死亡。而当我们读到“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能开花吗”,我们感到了一种特殊的恐怖,植物生命的信仰和精神死亡的现实相交织。

全诗的第二部分《一次对弈》(A Game of Chess)从空虚生活中不断引申,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行:

我想我们是在老鼠窝里,

死人在这里丢了骨头。

……

“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头脑里什么也没有?”

而“莎士比希亚式的拉格小曲”(Shakespeherian Rag)也同样暗藏着《暴风雨》中的“水里的死亡”的意象。后面诗人又通过酒吧中的谈话写到下层女子丽儿和她的两性生活。闲话中插入大写的“请快些,时间到了”(HURRY UP PLEASE ITS TIME),那不仅是酒吧要关门了,实际上也在暗示“死亡的时刻”的不断迫近。

《荒原》第二部分的一页手稿,兼有薇薇安和庞德的批注。


瓦莱丽对这一页手稿的整理,庞德批注为标为红色,薇薇安批注标为斜体。


第三部分《火的说教》(The Fire Sermon)结构更为复杂,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典故得到了继续。《暴风雨》中有“你的父亲躺在五寻深的地方”的歌声,福迪能王子本为父亲之死而难过,但在这歌声中发现了父亲还活着,这和植物崇拜、拜繁殖教中的死被转化为生命,种子被埋葬后重新生长是相吻合的。在这一节中,叙述者“我”听着“白骨碰白骨的声音”,但死亡未使他看到新生,未使他看到死者的眼睛变成珍珠,虽然第一部分的四十八行提到“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他所看到的只有尸体被“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这也显然是对第二部分“死人”和“老鼠窝”的呼应,因此死亡的可怖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接下去便是那场毫无生气的死一般的性爱:神话中的强奸变为现在时的无聊交合,“进攻”方是小代理店的办事员,“慵懒”“冷漠”而不拒绝的是女打字员,而死者中的盲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见证了沙发床上的一切,如前述,那性交的机械节奏等同于夜莺(女性受害者)的啁啾:

Twit twit twit

Jug jug jug jug jug jug 

第三部分以火的“烧”结束,那是一个人欲燃烧心灵枯竭的世界。死于欲望,更死于绝望。下一部分,“水里的死亡”(Death by Water)作为标题再次出现。作为死亡的抒情曲,第四部分是各部分中最短的,这里又出现了腓尼基的死者(“死了已两星期”),是女相士的警告的实现,它和第三部分构成了对比;不过很快,诗人便从“水中的死亡”进入了第五部分《雷说的话》(What the Thunder Said),也进入了全诗的高潮。渔王传说的情景又重新出现了,荒原的干旱景象代表了生命力的衰退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丧失,诗人在三百二十八到三百三十行写道:

他当时活着现在是死了

我们曾经活着现在也快死了

多少带一点耐心。

“他”的死去约等于基督受难,也象征着信仰的死去,而“我们”是荒原上的人,“我们”的死和基督的死意义完全不同,“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所以精神是死的,“并不是真正活着”(布鲁克斯和沃伦解读)。

在这一部分,水已不再是情欲之象,也非绝望之恨海,而代表生机,但正如第一部分石头不能发出水声,诗人在《雷说的话》中还是不断强调“没有水”——此间仍是荒原,一片没有生机的死亡之地。然而,到了三百五十九行,“谁是那个总是走在你身边的第三人”,诗人又在暗示耶稣的复活了,《路加福音》中的那个陌生人以后就显现为复活的耶稣,不过,圣灵最终也没有降临显现。这里出现的教堂,正是渔王传说中的“凶险的教堂”,英雄必须穿过它,才能重新给大地带来意义、生机和繁殖力。死将转化为生,荒原将重生。于是在一片凶兆中,闪电出现,“随着一阵湿风/带来了雨”,我们听到“雷霆说话了”,用梵语:Datta(舍己),Dayadhvam(同情),Damyata(克制)。在DA的复沓中,恒河岸边的“疲软的叶子”在等着雨。但“没有水”。“我”,或渔王,“垂钓,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此处用赵萝蕤译本),原来又回到了伦敦:“伦敦桥塌下来了……”还有塔罗牌上遭雷击的塔,还有戏中戏的复仇者。直到结尾的“Shantih”(查良铮音译为“善蒂”,赵萝蕤意译为“平安”,裘小龙保留原样)的默念中,全诗也没有让我们看到精神信仰的重建,更没有迎来死亡之后的真正复生。

复活

无尽数的死亡,是否指向同一个复活?长诗的精神主题和总体结构密切相关。它究竟有没有一个神话系统和完整构造?这里涉及艾略特为美国第一版《荒原》所加的诗人自注,这些注释成为了这首诗的必要组成部分,后来几乎每版都要收录,以至于艾略特晚年开玩笑说,如果没有他的注释,那么购书者就会要求退款。可以说,诗人注释成了《荒原》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引用率奇高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当年是因为出版过程中,人们发觉全诗作为单行本有点短,作者艾略特这才刻意要写这些“掉书袋”的注释。一上来,他就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标题、格局和“象征”都借鉴于“魏士登女士关于圣杯传说(the Grail legend)的著作”——《从祭仪到传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他接下来又提到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人类学名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在《荒原》解读史上,神话结构和精神指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艾略特为了“凑页数”的“夫子自道”如今还能给我们什么提示?

“荒原”一词本就来自圣杯传说。渔王、荒原、隐秘的城堡、杯中之血、庄严的庆典,大地和王者的重生……这些是传说的基本要素。魏士登所面对的,是一个长久没有解决的悬案:圣杯故事最终结晶为罗曼司传奇文学,但它最初是来自基督教文化,还是起源于(非基督教的乃至异教的)民间口头传说?两套说法,都有所本,却也都有薄弱之处,几百年争论不休。直到“研读了弗雷泽爵士的划时代著作《金枝》”,魏士登才提出新论,一举拨开迷雾。圣杯的原型完全吻合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应起源于“植物生长崇拜”(vegetation cults)的秘仪。魏士登花了十年苦功,证明了圣杯传说的每个特征和神秘仪式的象征主义的真实关系,而且,这种祭仪和基督教原本也有亲密的结合。每一个皈依入教的仪式都是“人神交合”的庆典,“崇拜者从圣杯中得到生命的食粮”,得到新生。换言之,不是基督教收编了民间信仰,而是基督教本身就植根于自然崇拜的仪式。

这种原始祭仪表现为植物繁殖崇拜。一岁一枯荣。天地间的交偶即仪式,使作物茂盛。膜拜死亡,方有复活。艾略特提到的三个《金枝》个案,都涉及植物崇拜和繁殖崇拜。阿多尼斯(Adonis)、阿提斯(Attis)、欧西里斯(Osiris)之名,在古埃及和西亚的人民那里,代表了植物生命“一年年的衰败和复兴”,而“这些神也一年年死去,又一回回复生”。阿多尼斯死去,“人兽都不再交配,生命马上要灭绝”,而带着生命之水,阿多尼斯又从下界返回,复起为主。阿提斯则是树精,他的称号是“果实累累”。而欧西里斯的死亡和复活是古埃及人每年的祭祀和庆典,弗雷泽以为这和阿多尼斯、阿提斯情况相类,都是农作物的自然周期的人格化。艾略特说,任何熟悉弗雷泽《金枝》中相关内容的人都“会立刻在本诗中看到对拜繁殖仪式(vegetation cults)的引用”(查良铮译本)。不论查良铮还是裘小龙,在翻译艾略特原注时都将“植物生长崇拜”理解为繁殖仪式,这没有错,但多少模糊了繁殖和死生之间的“植物”联系,而这恰是各类祭仪的源起点。

甚至基督重临在原型上也可上溯到阿多尼斯一年一度的死而复生。于是,讨论《荒原》是否是“荒野中对基督文明重临的呼唤”,的确如布鲁姆所暗示的,并无大意义。我们大概应该这样看:它“呼唤”的是意义的整全和整全的意义,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诗本身。这里当然有宗教感,而一切“宗教意识”其实都厚“植”于最初的生命仪式。艾略特的自注,哪怕作为单行本“宣发”手段来看,也是想引导我们把整首支离破碎的诗作为一个“完整体”。如果非要用基督教词汇的话,那么这一整体的显著特征便是“迫近的末日的气氛”(克默德语)。《荒原》在死亡的祭仪和复活的庆典之间,阿多尼斯已经埋在土中,但那“尸体”还没有发出“新芽”。

有恒河沙数的死亡,就有同一种复活:不论哪一种宗教、信仰、神话或传说,最终都焦渴于同样的意指:仪式之为庆典,生命经验的完整,人在世界中的意义感,“宇宙的交合”——这便是真正的复活。但“没有水”。在诗人的注释中,我们和提瑞西阿斯重逢了,他是西彼拉之后又一位握有全诗秘密的预言者。提瑞西阿斯这位盲先知曾变为女性,又变回男性,宙斯问他,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性交中享受得更多,他答曰女性,由此激怒赫拉,被弄瞎,但获得了预言力。在《荒原》的第三部分,他见证了无意义的性交,也由此见证了死亡的必然征象,艾略特赋予他在全诗中贯穿性的位置:“提瑞西阿斯虽然只是旁观者而非真正的‘角色’,却是本诗中最重要的人物,通贯全篇。……提瑞西阿斯所看见的,实际上是这首诗的本体。”一首多重声音、多种面具的断片之诗,在一个近乎“男女同体”的盲目预言者的见证中获得了整体感,就像提瑞西阿斯在史诗《奥德赛》中被临时从死亡中唤醒。这也是杰姆逊所总结的《荒原》作为现代主义文本的倾向,在诗的碎片中,在艺术的普遍效力已无可能之时,诗人所追求的其实还是“普遍”,而正是这种“不可总体化的总体性”界定了这一现代主义文类(杰姆逊称之为“口袋版史诗”),它必须在 “失败中成功”,通过“失败”来“成功”。

原来,精神主题和诗歌结构是一回事。《荒原》作为精神死亡的仪式,那种紧张感、危机感的语言最终指向生命经验的整全,也指向诗的“本体”的完成,但这种企图又注定“失败”,必须“失败”,或者说,不可实现的复活本身已内化在诗的动机之中。宇宙生命的复活和诗本体的复活是同一种复活,它尚未发生,甚或永远不可能发生。诗歌语言的仪式和“不可能性”尽在其中。

最终,我们发觉了一个有意思的“翻转”。如前述,在初稿阶段,艾略特陷入片段的衍生,无法让杂乱的《荒原》完结,而庞德帮助这首诗完成整体结构。但恰是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破碎的现实和自我意识中,艾略特终究要走向一种超越性的文化整体,一种自足的意义世界。反而是庞德的《诗章》不断衍生,形成了现代主义难解文本的又一绝然高峰,始终在异质中拒绝整体感和完成。《荒原》是艾略特和庞德的最重要的一次合作,竟也是最后一次。如布鲁克尔所概括的,在DA的雷声之后,庞德“走向经济和政治”,艾略特“走向宗教”。他们都还有更深的焦渴。留给薇薇安的呢?疯人院和死亡。在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的仪式上,他身边既没有“卓越的匠人”也没有“失眠”的妻子。这位英国国教徒,仿佛得到了完整文明的使命,一步步前进到《四个四重奏》。这是穿过“凶险的教堂”找回圣杯的罗曼司结局吗?但却显示出一条在文化和政治上日益保守的道路。《四个四重奏》中,诗人作为伦敦大轰炸期间的夜巡员出场了。又一次大战,艾略特希望德国受挫,更希望西方文明重建“文化心灵”,拥抱“圣灵”(但直到二战后他也不改反犹主义立场)。那个夜巡员的伦敦似已不同于荒原。但如果提瑞西阿斯又一次从死者中出列,他/她一定会开口说出:“没有水。”他/她会说出全部死亡的历史,而我们的荒原巡礼仍在继续,宛如永不结束的、唯一的仪式。恒河沙数的死亡都向着同一个复活:DA。没有水。善蒂。


,

约搏单双www.eth108.vip)采用以太坊区块链高度哈希值作为统计数据,约搏单双游戏数据开源、公平、无任何作弊可能性。

上一篇:哈希牛牛源码(www.hx198.vip):Ringgit extends loss against US$ amid lack of fresh catalysts

下一篇:Telegram好玩的bot(www.tel8.vip):SME Corp ensures brand excellence with NMMB

网友评论

  • 2023-01-27 00:15:03

    The market was negative with 540 decliners compared with 181 gainers. Trading volume was 1.23 billion shares valed at RM689.16mil.一定持续创作啊